William-Garner-Sutherland.jpg談到顱薦治療的緣起就得追溯到二十世紀初,有一位即將畢業的骨病學醫生William Sutherland, D.O.(1873-1954),正在實驗室裡檢查一副散落的顱骨,和其他的醫學生一樣,他被教導著一般成人的的顱骨接合處是緊密不會動的;然而,把顱骨拿在手中把玩的他卻發現,其實顱骨是很容易就被分開的。他在檢查著蝶骨的斜角的同時,好像有什麼突然閃過腦子,接著那嶄新而不尋常的想法突然闖出來,這些骨頭的接合處,就像是魚的鰓生來就是要呼吸一樣,為身體的運行呼吸著。他以自己為實驗對象,利用自己做的一個像是安全帽的設備,把不同的力量加在頭的不同部位上限制顱骨的運動,他會這麼做的理由是顱骨縫如果融合施加壓力於顱骨應該不會有任何影響,而實驗的過程由他的夫人記錄他所做出的相對反應。在1930年代早期,他利用假名在明尼蘇達骨病學雜誌針對這些研究發表了第一篇文章,並發展出一套有關骨頭的檢查與治療系統,即為我們所說的顱骨按摩法。經過治療幾個病人改善以後,他組織了一個小小的團隊繼續深入研究,由於一般人對這個領域的了解過少,而認為他的研究是神奇且神秘的。

 

John-Upledger.jpg1970年代,另一位骨病學醫師Dr. John E. Upledger, D.O., O.M.M.(1932-2012),在一次參與手術過程中,協助穩定脊椎周圍旁邊的薄膜構造,讓主持手術的醫師將鈣沉澱物順利移除,而意外發現這膜狀構造會有一分鐘約8次的脈動,和心跳與呼吸的速度皆不相符,雖然不知道這個現象的意義,但這液體的確是以某種規則的節律流經顱薦系統。在1968年,他參加一個和顱骨按摩法有關的研討會,由Dr. Sutherland的學生Dr. Magoun所領導,這個課程一開始著重在顱骨並不像是在大體解剖中看到的固定著不動的,而是會呼吸的,無時無刻都會動的。所以當有人問到有關顱骨節律時,大家開始觸摸與感覺顱骨的律動,讓他將過去的經驗和這個觀念做連結。然而,知識的缺乏讓他只能繼續發展他的觸診治療技巧並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印證與應用這個節律,不同於Dr. Sutherland極重視頭骨,他比較著重在這個模狀構造本身上面。1975年,他受邀至密西根州立大學的骨病學院領導第一個有力的相關研究,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時代,接下來的8年,這些來自解剖學家,生理學家,生物物理學家和生物工程師的團隊均認為表示樂觀看好這個療法的潛力與未來可能性,除了顱骨之外,他們更進一步的想了解腦脊髓液和膜狀構造的作用功能並應用在治療上面,這就是現在的顱薦治療。

 

Dr. Upledger之後成立一個Upledger教育學院來推廣顱薦治療。迄今為止,大約已有10萬個從世界各地的各專業人員從Upledger教育學院接受了培訓課程。筆者於今年也完成美國Upledger學院顱薦治療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培訓課程。

arrow
arrow

    cstk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